老年人应当如何防范互联网投资骗局?
- 2023-05-08
- 关键词: 刑事案件, 徐汇区, 股东, 股权转让
- 作者:徐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现象纷繁复杂,在此种情况之下,老年人应当如何防范互联网投资骗局呢?下面笔者通过案例详情,跟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一、案情概要
2013年11月,犯罪嫌疑人曹某登记设立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4年8月,曹某又登记设立某金融服务公司,该两公司经营范围均为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此后,曹某以该两家公司名义,在上海浦东、黄浦及徐汇区等地设立分部及门店,组建销售团队,通过随机拨打电话、客户相互介绍、组织旅游等方式招揽各类投资人,并通过产品路演活动向投资人介绍公司的债权转让、基金收益权转让、某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等理财产品,并通过与投资人签订各类《信用咨询与管理服务协议》、《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转让协议》、《债转股协议》等协议,向投资人承诺年化收益8%-17%的保本付息回报。上述基金及协议到期后,曹某及其控制公司并未能按约兑付本金及相应利息。
另根据法院查明情况,上述两家公司共计向逾百名投资人吸收钱款共计数亿元,另根据报案人登记表中信息载明,该逾百名投资人中还包含几十位已退休的老年人投资者。
关于上述案件,其争议焦点在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成要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结合该案,犯罪嫌疑人曹某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以承诺保本付息方式通过电话等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和行为特征。因此曹某亦并被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成立并处有期徒刑。
至此,该案在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方面告一段落,但由于前期曹某在收取投资人钱款后并未按约全部用于项目投资,部分用于返还之前投资人本金及利息、部分用于公司运营及宣传成本,导致案发时虽然其名下资产被公安及时冻结资产,但该些被冻结资产仍无法全部返还后续投资人的全部本金,导致尤其许多老年人的多年积蓄付之东流。
二、案例警示
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福利制度的完善,老年群体在理财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亦逐年增多,更有不断发展的趋势。因此,老年人如何防范掉入投资理财诈骗的陷阱,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笔者建议老年人在收到投资理财等相关信息时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能大概率避免出现资金被骗的问题。
首先,所谓承诺高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通常存在较大“暴雷”问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及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曾表示:在当前各类资产市场回报率较低的情况下,承诺超过10%收益的短期产品基本都是骗局;其次,在选择投资机构时,一定要核实该机构是否具有相关融资资质,应当通过正规公司或者平台进行投资,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股东背景或者他人推荐,应当去相关官方网站进行查询核实。
最后,不要轻易相信所谓内幕消息,在理财过程中一定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等投资盈利消息或者所谓内幕交易,更不要轻易下载他人提供的交易软件,避免个人的财产损失。
徐杰
律师
刑事、知识产权、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