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权力的正当性及其边界
- 2025-01-22
- 关键词: 企业法律顾问, 民法典
- 作者:郁千龄
公权力的正当性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是指国家或政府所掌握的权力所能够行使的范围和限度。这个范围和限度通常由法律和宪法规定,以及政府部门所属的机构、权力结构和职责分工来加以限定和规范。政府的权力可以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方面,这些权力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在现代社会中,公权力的边界也逐渐体现为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例如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自由、私人财产权利等。
所谓公权力,是指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国家公权力机关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利。它是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机关具有和行使的强制力量,其本质是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公共意志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这是一种基于法制和道德原则而建立的关系,政府有义务履行其职责和责任,同时也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约束。在公权力的正当性评估中,如何判定权利使用的边界我认为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强大的公权力来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之冲突,也需要政府的公权力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目前还只是一种憧憬。同时,由于公权力具有天生的强烈的自我扩张性,其行使的空间必须有边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力用到极限方可休止。”另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从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国家权力是公民让渡其全部“自然权利”而获得的,他在其名著《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任何国家权力无不是以民众的权力(权利)让渡与公众认可作为前提的”。两位启蒙思想家的经典思想涉及的核心是区分公权力行使的边界。在我们这个崇尚法治但法治土壤仍需要继续培植的社会中,尤其需要深思与反省。只有厘清公权力行使的边界,并杜绝肆意扩大公权力的施行领域,才能避免公权力肆意扩大化。
一、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与公权力正当性的联系
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与社会各项生产活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和伦理价值观是当下社会文化的产物。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这些观念和规范反映了社会的信仰、价值和生活方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教育、宗教、传媒等渠道的传播,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接受,也被视为是约束和指导社会行为的规范,是当下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原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提供了指导,从而确保政府行使权力时的正当性,符合人们的价值观。
政府行使公权力时应当遵守法律和其他相关规定,在服务人民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行使权力,政府的权力必须是专业的、合理的、公正的,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须遵循规则和程序。同时,政府必须保障公民的财产、人身自由和安全等基本权利自由,并避免侵犯公民的权利。
二、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在公权力中的应用
纵观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当政府在使用公权力时,用道德和伦理价值观来确保权力使用的正当性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在司法系统中,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对于确保公正和公平的审判过程至关重要。法官和陪审团需要根据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客观公正的依法作出决策。另外,道德和伦理价值观还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以确保法律符合社会的道德期望,并促进公正和平等的司法系统。
又比如,环境保护是一个涉及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重要议题。政府在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中需要考虑到道德和伦理原则,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政府可以通过限制污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措施,落实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为公众提供清洁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条件。
再比如,在社会福利和贫困问题中,政府的道德和伦理义务涉及到如何平衡资源分配、提供公正的机会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政府需要根据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制定和实施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的公平和平等。通过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政府可以履行其道德义务,并增强其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和公信力。
还比如,政府的领导者需要展现道德操守和伦理行为,以树立良好的榜样和信任。廉洁和诚信的领导者能够赢得公众的支持和尊重,同时建立起政府行使权力的正当性。相反,腐败和不道德的行为将削弱政府的正当性,并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
以上事例突出了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在公权力的正当性中的具体应用。然而,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可能存在差异。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人权尊重等议题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政府在行使权力时需要根据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应用。在我国同样存在由于部分公权机关工作人员对公权力的行使存在认识的误区,对法律赋予的公权力的边界的认识不甚清晰,频频超越法律给其划定的“一亩三分地”而为所欲为。从深层次来说,公权力践踏私权利是在公然挑衅法律的底线,毫无顾忌、肆无忌惮的执法是与法律的价值走向背道而驰的,是跨越了国家公权力行使的边界。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思想贻害和作祟,某些地方的个别公务人员还存在或由于法治理念的缺失,或由于对公权力与私权力的界限的认识的误区,会跨越公权力的边界。也有些公民个体漠视法律的权威,滥用权利,暴力抗法,最终为法律所惩戒。法律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公权力的执法行为与司法行为,也可以引导与纠正每个公民个体行为。正因为法律具有权力与权利涉及范围的“双向性”,法律才能对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维护公权力正当性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情况中,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运用可能面临挑战和冲突。政府可能面临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和权衡,不同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以及现实情况和理想道德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实际社会生产过程中,政府需要广泛的与公共对话和参与,寻求各方的共识和妥协,以确保权力行使的道德性和伦理性,增强其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从而维护公权力的正当性和社会的稳定性。例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保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宗教自由等基本权利,这些权利被广泛认为是道德和伦理原则的体现。当政府行使权力的决策符合公众的道德期望和伦理标准时,公众更容易接受政府的权力行使,政府的正当性也得到加强。然而,如果政府的决策与道德和伦理原则相冲突,就会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从而削弱政府的正当性。
此外,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变化也需要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观念和伦理标准也会随之演变,政府需要及时回应社会的道德变化,并相应调整其行为和政策,政府需要平衡不同观点,根据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期望,作出相应的政策和立场。尤其是在涉及伦理困境和道德抉择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审慎考虑并平衡不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确保权力的行使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因此,在公权力的正当性评估中,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的应用需要具体而灵活,以充分考虑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政府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包括独立的监督机构、公众参与机制和道德行为准则等,以确保权力行使的道德性和伦理性。同时,公众也有责任对政府行使权力的道德性和伦理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维护公权力的正当性。使政府与公众的价值观和道德期望始终能保持一致。
四、结语
总体来说,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在公权力的正当性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根据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制定和实施政策,考虑公众利益和社会的整体福祉。通过充分的公众参与、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和确立道德准则,政府能够增强其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和公信力,以满足社会对公正、道德和良好行为的期望。
社会现实中,公权力具有天然的自我扩张性,较易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权力边界,作为其本源的私权利较易受到公权力的侵犯;另一方面由于公权力来源于私权利,而私权利的总量是恒定的。因此,私权利与公权力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公民私权利与国家公权力必须严格界分,这种界分是实现宪政和法治的基本前提。
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的进程中,无论是作为代表国家的公权力,还是作为代表公民个体的私权利,都有一个正确定位和合理配置的问题。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划分的基本法理,概括言之:对于公权力而言,法无授权不得为;对于私权利而言,法无禁止皆权利,法无禁止不得罚;公权力不得越界,私权利不得滥用。保持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和谐,实现秩序与自由的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与当然选择,正当的公权力可以帮助社会建立一种公正和稳定的秩序,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保护弱势群体,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这种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能够塑造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保障,促进社会的平稳、持续、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
Yu Qianling
职位:专职律师